前不久,我拜读了浙江嵊州中学的相卫平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上的一篇文章《语文老师请你沉默半小时》,我对他在文中提出的目前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课堂教学仍然是“热热闹闹的课堂仍然由教师那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学生冷冷清清的自读自感和自悟时间很少”很有同感,因此也想谈谈这个问题。
在平时和其他语文老师的交谈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学习写作,主要靠他的悟性,老师只起部分引导作用。”那么,悟性是什么呢?新华词典解释的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我想这和佛教中所说的“顿悟”恐怕有一定的差别吧,既然不是“顿悟”,那就一定是学生在慢慢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即悟性了)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悟性呢?我认为除了老师的引导外,真的要教会学生自读自感和自悟才行。
自读自感和自悟既存在于语文课堂外,也存在于语文课堂之内上,课外学生的自读自感和自悟能力老师是不容易控制的,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真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培养自读自感和自悟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千万不能像相卫平老师所批评的那样:“阅读时惟恐冷场,时间太长,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就匆忙打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的示范课、表演课、竞赛课上,执教者为了使场面生动、热闹,更是不遗余力地营造热闹气氛,他们更不会让学生冷冷静静地自读自感和自悟了,特别让人感到可悲的是有一些评委并不具备评课的能力,竟也以课堂是否生动、气氛是否活跃来作为评课的主要标准,殊不知,有很多语文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课,我们看重的应是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考,而不是看场面热不热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读、自感和自悟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我认为,自读是前提,自感是有所得,自悟是升华,为什么这样说呢?
要想获得“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具体到语文课上就是分析和理解文章思路、主旨、寓意等的能力),你要是没有广泛的阅读能行吗?有谁敢说自己读上一两篇文章就可以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了呢?因此,要有所得和有所悟就必须亲自去阅读更多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得和所悟的机会和可能,就连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都要看上几天几夜才能悟出佛的真谛,何况是我们常人呢。
自感就是自我感受、自我感知,这是指在自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读后所得。比如我们读王安石的《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时,我们就会对阴森恐怖的夜景有所感触,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波涛激荡怪声不断的洞庭湖一样。当然,有时读了诸如“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画,我听见有金属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村”(郑云云《香山看叶》)的句子后很可能会产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又比如读鲁迅的《灯下漫笔》时对“人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难受。这些恐怖、难受等感觉就只在自己的阅读中才能得到的,如果不去阅读和感受,只是听老师讲,那也只能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脂,它根本不能与你的内心情真正相触的。
自悟更是高一层的东西了,它是指人们在阅读中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我们很多人对生活、对人生是有所感的,但是否真的能从中悟出什么来呢?苹果从树上往下掉是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但又有几个人能像牛顿那样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呢?很多时候,人们都可能遭遇货币贬值,但又有几个人能像鲁迅那样从中悟出中国人千年的奴性呢?当然,要想在阅读中真正有所悟,恐怕除了苦读、深感之外还应有点别的什么吧,比如说聪慧的大脑、平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等。如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中所塑造的“狗杂种”形象,他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最终悟出李白《侠客行》诗中所蕴含的绝世武功,靠的就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与世无争的心态及对武学天生的悟性。当然这是虚构的小说形象,但也还是能从中看出金庸先生对“悟”的一种阐释吧。以上这些人的“悟”仿佛都是在不经意中偶然得来的,其实不然,他们的“自悟”其实都是有其深广的内在原因的,如果他们平时不具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的能力,那他们能在关键时候悟出什么东西来吗?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去自读自感和自悟,当然,这“三自”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它们应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会显著,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