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批
     示范性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验方案

104
发表时间:2012-11-06 12:07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四川省剑阁中学  课题组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三日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实验 方 案

四川省剑阁中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刚刚到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正式拉开了序幕。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学习方法、形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因而非常有利于新课程改革重点目标,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则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改过去的被动性、他主性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一改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可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过程的更新,还意味着学习方法的创新,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获取知识与掌握方法放在同等位置,它崇尚真理,讲究合作与奉献,探求科学性、切实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这些,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所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实施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于是,2001年教育部刚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不久,全国很多地方的高中学校就开展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研究,目的是为将来的高中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寻找方向。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于2002年提出了“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顺利结题。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已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已探索出了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评价方法等课程基本要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之间虽各自特点分明,但由于没有好的桥梁,还没有使二者之间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

2009年10月,四川省宣布:按照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普通高中学校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如果不把研究性学习中的科学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可能会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多走不少的弯路,正在这时,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组织2010年度省教育科研资助金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我们在《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课题指南》中发现了一个很适合我们研究的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于是我们立即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来拉开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序幕。

二、研究的假说

1.如果能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就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朋友与导师,这样师生就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2.如果能将学科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方式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即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时,进行比较明确的分科,并将同科内的研究课题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并有意体现知识的渐进性,系统性,就可以使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研究从全貌上掌握每门知识。

通过以上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就有可能使学生掌握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但又是学科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的新知识。

三、课题依据

(一)理论与政策依据

1邓小平有关教育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

(二) 实践依据

主要指省内外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如: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姜维平论文);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作勤刘强王绪东论文)

3.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探》(浙江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吴晓燕论文)

4.《对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四川省成都市第37中学校袁愈军论文)。

四、课题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为依据,以相关的教育法规为准绳,以《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行动方向和目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即实验研究的因变量。根据本研究的假说,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是:

1.理论目标,探索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路和策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及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案例或借鉴。

2.实践目标,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能动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品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全面、主动发展。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依据;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途径与具体措施;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注意事项。

(四)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

2.全面性原则: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3.综合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

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要尽量让学生在亲自的体验中进行提高和感悟。

5.实践性原则: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6.创造性原则。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勤于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勇于实践,乐于与众不同,鼓励学习方式及答案多样化,敢于创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观察比较法。6.经验总结法。

(六)实验对象和研究周期

1.实验对象:本校高二0一三级全体师生。

2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实际可能用时三年半),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8月)。(1)政策学习和理论学习,特别是对课改理论的学习;(2)收集相关资料;(3)调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4)请专家作专题指导;(5)作课题宣传;(7)构想课题的实施方案;(8)召开主研人员会议;(9)提出立项申请;(10)相关物质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3年6月)。(1)对参加实验的师生进行开题动员;(2)正式开题;(3)请专家作指导;(3)按照实施方案一步步地落实研究措施;(4)条件允许可以出外参观;(5)对实施过程进行记录测查;(6)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7)作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8月~10月)。(1)自我总结;(2)撰写各种报告;(3)总结经验成果,编写论文集;(4)请专家评估鉴定;召开总结大会。

四、工作措施

(一)大力宣传,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

(二)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保证新教材实验研究的科学性,撰写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方案的假设,实验措施的操作性等进行剖析,再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修订和再论证,并向上级申报课题。

(三)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四)加强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深入学生的全部行为之中。

(五)及时总结,落实奖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和学生的研究激情。

(六)设立子课题:

即研究性学习与每个学科教学的整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

五、课题实施、和管理单位及任务

1.教科室:主要负责课题管理和理论指导。

2.政务处:全面负责课题的操作和实施,并安排专人作好过程记录及档案收集整理。

3.高二0一三级年级组和本年级全体科任教师:具体执行课题的实验操作步骤并作最基层的情况记录。

六、预期的研究效果

1.课题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成果鉴定书》等;

2.总结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性成果;

3.探索出比较科学实用的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办法、管理方法和评价方式;

4.师生论文集及各种档案资料。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