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批
     示范性普通高中

李榕

365
发表时间:2014-04-12 09:41

李榕(1819~1890),原名甲先,字申夫,号六容。先世居剑州剑阁县东南乡大原山下李家盖(今剑阁县樵店乡新房村),递至其曾祖李苇始迁剑门山下何马沟(今剑阁县下寺镇友于村)。李榕自幼聪明好学,在他入私塾时,塾师为了测试他的天分,见门外牛拉石碾,便出上联“黄牛青石碾”让他属对,李榕即对出“白马紫金鞍”。满座为之震惊,一时有“神童”之誉。

  道光丙午(1846)李榕中举,咸丰壬子(1852)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仪制司主事,转铸运局员外郎。咸丰己未(1859),曾国藩奏调办理湘军营务,开始了他八年的戎马生涯,累立“军功”,官职多次得到升迁。先由曾国藩奏署江宁盐巡道,接着诏授浙江盐运使,迁湖北按察使,到同治丁卯(1867)九月迁湖南布政使。

李榕在任湖南布政使期间,比较重视下层人士和平民百姓的利益。行仁政,施教化,均赋税,轻刑罚,收到较明显的成效。他针对“湘中捐输向搜求于小康之家,豪贵巨室率置不问,未免偏枯”的弊病,他明令“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冀得其平”。这一政策直接触犯了豪贵巨室的特权,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对,纷纷致书朝廷痛诋其非,以“捐输抽丰以饱私囊”和“优伶陈升为榕家丁司管库”弹劾李榕。朝廷则命李鸿章查办。

  李鸿章虽与李榕同出曾国藩门下,但两人素不相能。李榕以贤智先人而傲视李鸿章,鄙视李鸿章的圆融权变,没有节操,并在稠人广众之中当面揭过李鸿章的短处。李鸿章虽自隐忍,却一直怀恨在心,便乘这次查办之机报复,于同治已巳(1869)五月奏请朝廷革去李榕的官职。

李榕归家,稍事休整,便在家中开设学馆,以古道树人,率子弟门徒“读古书、观圣哲往行,兴起感发”而补于世,一时名震剑州。同治壬申(1872)二月,李榕应州人士之请纂修《剑州志》,对旧志勤加考证,删其芜杂,重新分类,调整卷次,并采录雍正以后百四十年间人事续修于志,至癸酉(1873)三月书成,凡十卷,六万余言。在撰写地方志的同时,又开始了教学生涯,主讲兼山书院和江油的匡山书院、登龙书院,弟子遍布川北一带。他在执教中,目睹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思想开始转变,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榕阅历四十余年,深感近日世情浅薄,从善如登天之难,为恶如流水之易……” 

李榕执教多年,在训导生徒修身、读书、作文、书法等方面,经验丰富,极有见地,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特别注重门人的品德教育。他告诫门人“吾辈应以‘廉’字为铁板注脚”,若日后做官,要“长看有用书,省无益应酬”“常思在乡里责望于官吏者,能尽与否,天良俱在,面目不改”。

李榕精通诗文、工书法,晚年治学更为谨严,他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经验丰富,极有见地。教学授业有方,颇得地方人敬重。光绪庚寅年(1890年)四月,这位李老夫子在家乡病故,享年72岁,他去世的当年,龙安知府蒋少穆将其著作整理为文稿一卷、诗集二卷、书札四卷、批牍二卷,刻印成书,以其斋之名题名为《十三峰书屋全集》。剑阁人民非常尊敬这位乡贤,多少年来,人们都称作李夫子或李翰林,而不直呼其名,在故里为他竖碑,以纪念这位有功于桑梓的夫子。


上一篇黄裳
下一篇魏徵
文章分类: 校史长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