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批
     示范性普通高中

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
发表时间:2009-04-15 15:28

                                                             ——班级工作管理刍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构建和谐班级是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对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和谐班级并非是一团和气。和谐班级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是在于敢于揭露和正视各种矛盾,是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班级体融洽的同学关系中的相互鼓励、相互关爱、相互进步,是班级管理中的群策群力,是班级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和班级干群关系的和谐共振,是教学质量和学生思想品质的共同发展,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班级体管理中的协调发展默契配合,是学生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和彰显的平台。总之,和谐班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班级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当前,在农村中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和谐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
  1、学生不能平等接受教育。当今,市场机制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我们已经真切的感受到随着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带来教育的大发展,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办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市场如果缺乏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也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学校为追求质量的提升,完成上级给下达的硬性指标大演生源“大战”、尤其是挖空心思上演优质生源“大战”,学校要用钱去“买”优生、去“稳”优生,这些学生就是我们所谓的“带薪学生”,在关键时期,这些学生的家长也能领到“工资”,在有些家长的支使下学生能跟学校“抬价”、提出无理要求,学校教育成本陡增,使学校办学陷于尴尬和无赖,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畸形的育人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将来来说是很可怕的。班级中有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导致班级管理上的畸形,老师要腾出很多时间去和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周旋。
  2、校园周边环境表现恶劣,无形中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要理性看待各种事物的作用,一些农村中学校园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网吧”、“舞厅”、“茶楼”、“酒肆”、“影视厅”良莠不齐。在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为吸引顾客,其经营的范围未加限制,对班级的管理构成一定的威胁。
  3、学生家庭教育不到位,班级管理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农村中学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落后,尤其在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收入都依靠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去外地打工维持。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学生在校学习多年,老师与家长素未谋面的情况很是寻常,很多应该由家庭教育来负担的任务,全都丢给了学校、丢给了班级。更有甚者,在很多家长的脑子中思考的是:我给孩子交了应缴的学费,孩子的一切都应有学校来负担。
  4、学校管理机制不活,地方财政资金到位困难,教师工作酬金较低,使得部分骨干教师外流,而新到教学工作岗位上的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的局限性很容易引起在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上的不满从而导致生源外流,这无形中也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5、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缺乏爱心,班级中的矛盾不去发现和解决、解决矛盾方式的简单化与粗暴化导致师生关系对立。
  6、科任老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课堂有如“一堂死水”,学生成绩提高很艰难,导致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
  7、老师教学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人格上的畸形。
  怎样构建和谐班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1、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分页---]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第三,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班级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班级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班级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制度几大本,条款一大堆,却成了管理的“摆设”,如果制度建设偏离了人本思想,偏离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不会产生“谐振效应”。
  2、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班级教育的主体。构建和谐班级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在班级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科任老师和全班同学,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鼓励班级科任老师加强同其他班级的科任老师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合作机制,
  3、学科间的和谐发展
  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自然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考试科目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由此,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课程改革的学分制管理又为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搭设了平台。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4、“五育”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5、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班级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级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注:此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师》200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