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所农村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谈新课程改革的现状39
发表时间:2013-06-08 15:32
从2004年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简称“新课改”)工作已逐步在全国各省市(区)推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通过多种途径争先报道、广泛宣传课改新思想,让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支持当前的高中教育改革。国培计划、省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各地巡讲指导、实地考察学习、远程视频全员上岗培训、主管部门的检查与校际之间经验交流等。学校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响应,通过多种渠道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学校课改工作组织机构的建立,还是课改制度的修订、补充和完善等都给高中课改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新课改是何种态势?下面是本人深入农村调查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简称甲)和一所市级示范高中课改试点校(简称乙)课改年级课程安排,每周均按40学时安排教学,每学时40分钟。 表1:某市级示范普通高中(乙)课改第一、第二学年课程安排与省课程指导学时对比
表2:某省级示范普通高中(甲)课改第一、第二学年课程安排与省课程指导学时对比
通过上述两表数据对比和调查分析得知: (1)第一学年:两所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实际教学时间均超过省课程指导学时,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最为突出。其它学科学时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研究性学习、音乐和美术课时数减少最多。 (2)第二学年:两所学校学科开设不齐全,重视高考学科,轻视非高考科目。除人文方向和理工方向均未开设音乐和美术外,人文方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停开,理工方向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停开。体育与健康有一所学校课时数由2节/周减少到1节/周。 (3)第一学年(乙)违背了省课程指导意见,提前将修习方向分向为人文和理工,各学科学时分配文理不均。人文方向偏重政治、历史和地理,理工方向偏重物理、化学和生物。 (4)学时安排不科学,不按比例分配学时,普遍存在重“大学科”轻“小学科”现象,语文、数学和外语学时偏多,超省课程指导周学时60-140分钟。研究性学习学时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三年中均未开设;另一所学校只有1学时/周,不到省课程指导学时的1/3,且仅有的1学时在实际操作中被挪作其它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均未能对学生作具体时间和任务安排。 (5)通用技术有一所学校没开设,有一所学校学时被压缩为隔周一节,每周只有20分钟教学时间,课时数不到省课程指导学时的1/4,而且均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设施设备。 四川是全国最后一批实行高中新课改的省份,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第二年,上述两所学校在当地市、县普通高中教育中都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都较差的农村普通高中,基本上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设置课程的,只是在某些学科学时安排上略有不同,从这两所学校课改年级课程设置看,当前新课改工作在农村遇到重重困难和矛盾,那么根源何在? 1、考核机制不健全,主管部门督查不力,新课改“雷声大雨点小”、“起步快跨步小”。 从上述两所课改年级课程设置来看,学校主要领导对新课改理论认识不深入,思想上不重视,畏难情绪严重,因而行动上迟缓。虽然学校有组织机构,有制度建设,也有自己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缺少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课改工作研究很多流于形式,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学校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准备了两套课程安排计划,一套对外用于上级检查或校际交流,另一套用于内部执行考核。根源在于高中新课改的理念非常先进,对生源、师资、硬件设施等要求非常高,对城市高中来说实施可能容易,但对农村高中来说可能还很困难。主管部门调研“跑马观花”,不深入实际对新课改进行科学指导,发现问题也不能很好解决。学校主要领导有的没有在教学第一线上课,缺乏对新课改实践经验积累,对工作不能正确的及时地给予评价;有的是担心课改经验不足会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多种场合理论讲得多而实际行动做得少,制度汇编多而过程研究少。老师担心自己理论不高,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很好驾驭课堂教学,甚至一些教师会因为担心学生成绩下降,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顾虑,多数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对新模式疑惑与不安,表现出对老师的不信任,担心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传统教育评价阻碍高中新课改工作的快速推进。 受中考和高中招生学校影响,我省农村初中课改工作虽出台实施较早,但深入开展不够,多数是原地踏步,由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训练强化,因而高中课改的课堂基础显得相对薄弱。课改“理论多,实践少”,“形式易,内容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比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个别老师曾尝试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但是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相当差,不会看书,很难提问,又该如何讨论呢?有部分老师用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作对比,教情调查结果:学生普遍习惯于传统式的“满堂灌”教学,学生考试成绩一度时期比新模式好,老师迫于学校和家长压力被迫放弃新课改。目前农村近部分省、市示范高中招生规模大,高中班额有的可达到80多人,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基础和能力不一定跟得上新模式的需要,让优生和差生合作,文科班讨论相对容易,但理科班讨论就很困难。新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导而不发,引而不思,问而不答等局面,如此这般必将耽误教学进程。家长看成绩,学生看排名,学校看目标,社会看高考,这种强烈的应试教育模式能推动新课程改革吗?。 3、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软硬条件不成熟,课改工作履步维艰。 高中新课改工作尽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给学校课改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但是四川省课改年级高考“新方案”和“新考纲”至今尚未出台,老师如何应对高考心中没底,学生如何迎战高考心理焦急,家长更是忧心如焚。由于升学压力存在,教师对新课程总也放不开手脚,不敢大刀阔斧,多数是开始激情高涨,中途冰雪交加,最后重返故里。学校课改工作现况是:①部分教师未完成岗前培训,课堂驾驭能力弱;②学生基础薄、能力差,师生课堂互动难;③指导课时与实际课时相差甚远,教学进度滞后;④设施设备简单,能力培养局限;⑤教师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课堂模式“穿新鞋走老路”;⑥不结合校情,机械地照搬别人课堂模式;⑦不分学科特点和内容差异,教学模式一刀切;⑧不考虑学生层次差别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4、学校职能部门与年级管理责权关系不明,指导调控不力,协调配合不够。 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高中学校实行了年级负责制,不容置疑年级管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但因年级组织机构成员中有的是副校级领导,有的是职能处室主任和副主任,身兼多职,个别管理成员认识不全面,角色转换不及时,多种原因职能部门有时难以掌控年级课改工作,在处室与年级、处室与处室工作配合上有时政令不通。部分年级管理成员我行我素,不仔细研读课改政策文件,职能部门“拿着令牌当鸡手”,课改工作推动力不从心;另外年级间缺乏有序竞争,个别年级管理成员缺乏大局意识,把年级组当成“包产地”经营,对处室安排的课改工作执行力不强,年级间的课改工作经验交流沟通较少。以上述(甲)学校课程表安排为例:课程设置安排没有遵照省新课程标准安排意见,没有征求学校教学领导小组和教务处意见,而是按自己主观意愿由年级小组决定,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同样的课改高一或高二年级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不同,随年级管理组成员意识变化而改变,缺乏政策的延续性。调查中还发现(乙)学校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班级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也有不相同现象,美其名:“分层设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职能部门要执行课改政策,年级要看考试成绩,学校向年级要高考人数,多种矛盾让人们没看眼高考结果前谁能大胆改革呢?年级管理也成为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5、硬件建设薄弱,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局限,课程资源欠缺。 高中新课改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提供学生足够的选修课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就需要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据调查:上述两所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标准化运动场均不能达到标准,其中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约6500多名学生,380多名教职工,图书室、阅览室面积不到500平方米,纸质藏书量不足5万册,能正常利用的实验室只有4间,教室多媒体设备仅有五套,运动场面积才四万三千多平方米,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运动竞赛等活动均不能正常开展。还有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开学时个别学科不能正常行课,通用技术很多学校没有专职老师停止开设,有的学校即使开课也只能理论教学,没有固定实习基地和配套设施设备。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教师缺乏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应有基础和技能,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上虽有而实际上被安排其它学科教学。 总之,一些农村学校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中并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条件,在工作推动中遇到了各种矛盾与困难。理论多,实践少;模仿多,探索少;旧模式多,新措施少;制度多,考核少。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高考评价体系上,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制定出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检验新课改成果的高考评价体系。建议学校要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注重过程考核,强力推行新课改,鼓励教师加强新课改理论学习与研究,勇于实践和探索;建议学校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年级工作行为,做到职能部门与年级工作的协调配合,确保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注:该论文获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P47刊载,国际标准刊号:ISBN978-7-5059-7137-0
文章分类:
兼山论坛
|